浅谈树种的耐寒性

作者:焦自龙(市场部部长) 2017.11.07发表于《中国花卉报》




耐寒性指耐受寒冷而能生存的特性。组织液和细胞液等处于冰点以下的温度时,生物表现其耐寒性必须具有高的耐过冷的能力或具有高的耐冻性。对生物这种耐寒性高的状态称为耐寒(hardy),耐寒性很低的称为不耐寒(unhardy)。


什么是植物的耐寒性?


广义上植物的耐寒性指其适应不良生长条件的生存能力,也即在气候逆境中所展现的抗性,因此,植物容忍冷、热、干旱、水涝或狂风的能力通常都被划入耐寒性强弱的衡量依据中。植物的耐寒性一般是在一个国家的疆土范围内,结合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进行定义和表达的,而以上这些复杂的信息和内容一般被简化为一个国家的植物耐寒性分区图。狭义上的植物耐寒性一般指抵抗寒冷的能力,或简称“抗寒能力”,用数值表示则指代植物可以承受的最低温度。因为低温对植物的伤害最明显也最直接,所以在温带地区,植物的耐寒性通常仅代表植物耐受低温的能力。


树种耐寒性具有哪些特点?


①内在潜力与外在表现

耐寒性是树种的一种内在潜力,对外表现时并非一成不变,俗话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大风大浪,长期生长在温暖环境下的树种,突然移栽到太过寒冷的地方必然会引起不适,甚至无法安全越冬。


移栽时的平稳过渡可以缩小树种经受的温差变化,提升其外在表现的耐寒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激发树种的内在潜力,最终彻底适应全新的低温环境,使内在潜力与外在表现达成一致。


②树种耐寒性的临界值
树种耐寒性的外在表现是直观的,某一种树在某种环境下能够耐受多少度的严寒,是可以用数据来测量和记载的。几十年、上百年的气象资料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树种耐寒表现对园林相关工作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指导意义也只限于常规树种,对于新品种、稀有品种,挖掘其耐寒性的内在潜力及阈值,找到临界值是非常重要的。


耐寒性分区与植物适生区


美国、英国等国家将疆土划分为多个耐寒性分区,只要知道某种植物的分区值,在此分区范围内栽植就没有任何问题。美国农业部在为美国本土绘制耐寒性分区时也为中国绘制了一幅,但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地势都尤为复杂,小环境多、杂且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所以这幅耐寒性分区图最多也就只能作为简单的参考而不能作为百分百准确的树种栽植依据,因此,很多树种的耐寒性区间和阈值都需要我们本土的苗木生产方、应用方不断实践、总结、明确。


2003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和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共同编制的《中国主要城市园林植物区划》,将我国疆土划分为11个植物适生区,每个区都有一个代表城市,该城市可以栽植的植物,分区内其他城市也可以栽植。这给景观设计师、苗木生产商提供了较为专业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参考时也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要盲目栽植。



我国植物耐寒性分区图

城市适生树种清单存在的现实问题


近几年以北京为代表的各城市园林部门不断给出本城市范围内适宜栽植的植物清单,清单中列举的树种多数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土生土长的纯乡土树种,还有极少数在市政项目上大量应用反复实践都没有任何问题的外来树种。景观设计师可以在这份清单中随意挑选树种,只要能采购得到,成活基本都没有问题。这些看起来非常实用的清单在现实中却往往是大家都想要设计进去的树种采购不到,市面上根本没有工程苗。缺苗的主要原因还是苗木的生产周期过长导致的,无人问津的品种就少有人去种植,而设计师往往就是喜欢不常见的稀有品种,这样才能让项目至少在绿化上别具一格富有特色。因此,由园林部门给出的适生树种清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而苗木生产方结合自己现有产品,给出相对准确的适生区域或耐寒阈值,对需求方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一些具有较强耐寒潜力的新优树种


有些不太常见的树种,其耐寒潜力也很强,如欧洲小叶椴‘绿山’、杂交蒙椴‘金色丰收’、美洲椴‘绿伞’、自由人槭‘秋火焰’、自由人槭‘马慕’、自由人槭‘仙娜格伦’、红花槭‘秋塔’、红花槭‘北方木’、银白槭、北美糖槭、茶条槭、挪威槭‘黛博拉’、宾州白蜡‘草原之塔’、大果栎、北美红叶李、北美山楂‘鸟羽’、美国无刺皂荚‘北方赞誉’等。对于不太常见但具有一定耐寒潜力的树种,应逐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过渡,丰富东北和西北城市树种的多样性。


有些树种在临界区内的耐寒性表现是不固定的,在这个小环境下能存活,在距离不远的另一个小环境下可能就无法存活;存活了十几年的大树也有可能一场严寒就全军覆没。因此,对于一些在临界区内耐寒性表现模棱两可的树种,应以实验性栽植为主,慎重应用,尤其不要作为主要道路行道树大范围应用。


在树种的外在耐寒表现与内在耐寒潜力不断结合的过程中,一些树种在越冬时是需要特殊关照的。而这个过程的形成,与外在生存环境和内在个体长势是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越差、变化越大的,树种的耐寒性表现也就越差;个体长势越强、植株越健壮的,耐寒性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因此,在苗木生产中的防寒防冻工作,基本都是在提升树种的健壮值、改善生存环境的舒适度,这个道理用拟人的方式来形容就是一个身体素质很好的人住在暖和的房子里得感冒的概率就会很小。



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广场红枫林游人如织

一些有特殊情况的苗木在越冬时需要特殊关照


1~3年生小苗木质化程度低,耐寒性差,因此需要在越冬时特殊防护,防止抽条和冻害;


长势弱的苗木抗寒耐寒能力差,因此对于“病怏怏”的苗木,在越冬准备时要格外关照;


处于缓苗期的新栽苗木,耐寒抗寒能力差。俗话说“人动活、树动死”,移栽一次就伤根一次,就像开刀动手术,术后恢复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段时间内树势较弱,耐寒抗寒能力就要比往年大打折扣。


由温暖地区向寒冷地区移栽的苗木,在跨地区移栽后,越冬准备时需要特别关照。苗木对环境是不断去适应和习惯的,常年在温暖地区生长的苗木,虽然从品种上看耐寒能力是强的,但由于个体已经适应了温暖的环境,一下子遭遇寒冬,肯定要水土不服,因此也就需要在越冬准备时特殊关照了。


移栽季节不同,耐寒性表现也不相同。夏秋季节移栽的苗木在耐寒性表现上要比春季移栽的苗木差,因此在首年越冬时也需要特殊照顾。


常见的树木防寒防冻措施有哪些?


当树种的外在耐寒表现还没有达到内在耐寒潜力,或者树种处于某种特殊情况下之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防寒防冻措施,根据局部小环境的范围,多种措施相结合,尽量做到防护到位,使得苗木可以安全越冬。常见的防寒防冻措施有很多种,但大体可归总为改善生存环境舒适度和提升树木健壮值两大防寒防冻措施类别。


改善生存环境舒适度的防寒防冻措施:灌防冻水和返青水;架设风障;包裹树干;根颈培土;树基堆雪;地表覆盖;早春修筑月牙形土堆;打落枝上积雪等。


提升树种健壮值的防寒防冻措施:上冻前的树干涂白;喷施防冻剂;春季增施肥料;秋季适当增施磷钾肥;整形修剪等。



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广场的红枫

结束语


树木防寒对苗木生产商来说是个持久型话题,要在生产和应用中不断挖掘树种的耐寒潜力。以美国红枫‘秋火焰’为例,2010年春季,燕园(大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在其图书馆广场栽植了56株7公分以上的美国红枫‘秋火焰’(ps:在这之前,业内一致认为美国红枫在哈尔滨无法存活)。8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与燕园农业的植保技术团队共同呵护着这片红枫林,在刷新了美国红枫最北适生区记录的同时,也使其茁壮成长为北国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哈工程的红枫林已经成为当地知名景点,在枫叶最红时,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去。试想,如果没有8年前的大胆引种,又怎会有今天的游人如织呢?这批‘秋火焰’走的是“波特兰-大连-哈尔滨”的三地栽植路线,而非“波特兰-哈尔滨”的两地栽植路线,其中的“大连”站就显得尤为关键,这是耐寒性平稳过渡的中间站。


许多小细节也影响着树种的耐寒性,如秋季徒长枝最容易发生冻害;同一条路上的行道树,路灯正下方的几株更容易发生冻害;周边有高楼大厦的小环境有时可以省去搭设风障这一环节;秋季雨水充足时也可以不浇防冻水等等。树种的耐寒性受诸多因素影响,只有不断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断去试错去改良,才能摸索出自然的喜好,将树种的耐寒潜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创造出非同凡响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