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树种的耐寒潜力
2017-11-15


耐寒性是树种的一种内在潜力,对外表现时并非一成不变,俗话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大风大浪,长期生长在温暖环境下的树种,突然移栽到太过寒冷的地方必然会引起不适,甚至无法安全越冬。


移栽时的平稳过渡可以缩小树种经受的温差变化,提升其外在表现的耐寒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激发树种的内在潜力,最终彻底适应全新的低温环境,使内在潜力与外在表现达成一致。



树种耐寒性的外在表现是直观的,某一种树在某种环境下能够耐受多少度的严寒,是可以用数据来测量和记载的。几十年、上百年的气象资料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树种耐寒表现对园林相关工作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指导意义也只限于常规树种,对于新品种、稀有品种,挖掘其耐寒性的内在潜力及阈值,找到临界值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不太常见的树种,其耐寒潜力也很强,如欧洲小叶椴‘绿山’、杂交蒙椴‘金色丰收’、美洲椴‘绿伞’、自由人槭‘秋火焰’、自由人槭‘马慕’、自由人槭‘仙娜格伦’、红花槭‘秋塔’、红花槭‘北方木’、银白槭、北美糖槭、茶条槭、挪威槭‘黛博拉’、宾州白蜡‘草原之塔’、大果栎、北美红叶李、北美山楂‘鸟羽’、美国无刺皂荚‘北方赞誉’等。对于不太常见但具有一定耐寒潜力的树种,应逐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过渡,丰富东北和西北城市树种的多样性。



有些树种在临界区内的耐寒性表现是不固定的,在这个小环境下能存活,在距离不远的另一个小环境下可能就无法存活;存活了十几年的大树也有可能一场严寒就全军覆没。因此,对于一些在临界区内耐寒性表现模棱两可的树种,应以实验性栽植为主,慎重应用,尤其不要作为主要道路行道树大范围应用。


在树种的外在耐寒表现与内在耐寒潜力不断结合的过程中,一些树种在越冬时是需要特殊关照的。而这个过程的形成,与外在生存环境和内在个体长势是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越差、变化越大的,树种的耐寒性表现也就越差;个体长势越强、植株越健壮的,耐寒性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因此,在苗木生产中的防寒防冻工作,基本都是在提升树种的健壮值、改善生存环境的舒适度,这个道理用拟人的方式来形容就是一个身体素质很好的人住在暖和的房子里得感冒的概率就会很小。



当树种的外在耐寒表现还没有达到内在耐寒潜力,或者树种处于某种特殊情况下之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防寒防冻措施,根据局部小环境的范围,多种措施相结合,尽量做到防护到位,使得苗木可以安全越冬。常见的防寒防冻措施有很多种,但大体可归总为改善生存环境舒适度和提升树木健壮值两大防寒防冻措施类别。



改善生存环境舒适度的防寒防冻措施:①灌防冻水和返青水;②架设风障;③包裹树干;④根颈培土;⑤树基堆雪;⑥地表覆盖;⑦早春修筑月牙形土堆;⑧打落枝上积雪等。


提升树种健壮值的防寒防冻措施:①上冻前的树干涂白;②喷施防冻剂;③春季增施肥料;④秋季适当增施磷钾肥;⑤整形修剪等。